电视剧《鼓楼外》正在北京卫视热播。这部由王之理编剧、于震 导演并主演的电视剧,因为地道的北京味道而赢得了观众较为普遍的认可。该剧不仅仅取材北京鼓楼外的胡同地域特征,更是在地域内容之上,把老北京的胡同精神通过众多角色的故事呈现了出来。可以说,这部电视剧在丰富有趣的故事内容之外,则是开出了重角色,重精神的创作层次。随着剧作故事总攻内容的到来,《鼓楼外》的主要美学品位也可以管中窥豹了。该剧以仁义与和解为主题,通过地地道道的北京老理儿,实现了鼓楼外、胡同内的和谐生活。
仁义与和解,《鼓楼外》并驾齐驱的故事精髓
电视剧《鼓楼外》从师兄弟
整部《鼓楼外》,讲的便是鼓楼外胡同当中,两位主角及其背后的两户人家的和解。而且,这种和解模式,最先开启的,竟然都是两家当中的“粗人”。一个是于钟声那位混不吝的大哥,一个是尹东义那个吝啬非常的妹妹。该剧通过细致的剧情,让观众们看到了邻里之间真正的相处之道。细碎的矛盾,日积月累,最终会造成双向的负担,而放下这些恩怨,实现和解,则可以获得更好的生活。
而胡同邻里和解的精神支柱,则是老北京文化当中的那种仁义感。在《鼓楼外》当中,有一种非常浓郁的“认老理儿”的味道,这种味道,是让不少成熟的剧迷上瘾的。比如说,在这部电视剧作品当中,有着浓郁的尊老味道,但同时,也对老者、长者提出道德要求,德要配位。一言九鼎的

德行与明清老家具,呈现互文关系
在这部《鼓楼外》当中,师父易大船只作为配角出现,但他的精气神,却是整部电视剧的支柱。大徒弟于钟声出事儿之后,师父紧急拿出二十万的存款,送到于钟声父母那里,让他们抓紧赔偿。而这位师父更是不声不响地购买了
在《鼓楼外》当中,有一处点睛之笔,易大船和文老板初次见面,易大船开玩笑说,木匠活儿要做的好,一面要是手艺,一面则是心意。师父易大船的明清仿古老家具为什么紧俏?原因正在此处,这是一位在家具当中灌注了自己德行的老手艺人,在这位手艺人那里,家具已经不仅仅是家具,而是一种中国传统匠人的道德精神。在易大船身上,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德行,和明清仿古家具之间,形成了非常重要的互文关系。
因此,这部《鼓楼外》是缔结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很多美德的,尤其是仁义、睿智与谦和等等。老爷子身上的这些美德,正是传统中国人的基础性美德。而这份美德,也正是对北京精神的很好解读之一。我们要探究北京胡同文化是什么,看易大船即可。这位木匠手艺人,身上有着中国传统精神的过往,但同时,也有着中国市民生活的未来。我觉得,看《鼓楼外》不仅仅会形成仿古家具热,更是应该形成一种对于传统美德继承与发扬的热潮。
《鼓楼外》在故事丰富并且笑点频出的同时,深度刻画了一些北京青年的形象,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有着非常多的出彩之处。我个人非常喜欢
于钟声身上,性格豪爽,仗义有担当,广交朋友,虽然也有纠结于个人恩怨的道德瑕疵,但他有基础性的仁义,个人德行方面,也是知恩必报的。在于钟声身上,可以看到易大船中国传统匠人精神的传承感。尤其是于钟声身上的这种自我反思,是中国传统美德当中非常重要的一股力量。于钟声的故事,最终说明的,也是中国的一句老话儿:责人之心责已,恕已人之心恕人。
在易小船身上,观众能够看到这位女青年大大咧咧的一面,但同时,也能看到她的责任和担当,尤其是敢爱敢恨的性格特点,大胆追爱,一旦认定,誓死不渝。在易小船身上,有着北京女青年们的飒爽精神,尤其是在爱情上的那种真诚与努力争取感。甚至可以说,易小船这个角色,更像是中国传统小说中的“侠女”。《鼓楼外》在众多角色塑造上,可谓是虎龙画虎又画骨的。

同时,在该剧当中,也呈现出了北京胡同性格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点特征,那就是自我纠错的能力。混不吝的大哥,吝啬鬼的妹妹,最先呈现了这种自我纠错的能力。《鼓楼外》敢于呈现角色身上的性格缺陷,但同时,也能够通过剧情的方式,让观众看到,认老理儿,重德行的胡同居民们,能够自我纠错,能够在传统当中开出未来。王之理编剧、于震导演的这部《鼓楼外》,和王之理编剧的《正阳门下》,也是呈现互文关系的。《鼓楼外》、《正阳门下》等作品,都是通过刻画北京四九城居民的生活内容,去呈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魅力,尤其是那种生活当中可观可感的魅力。其实,北京的,便是中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