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演员的演艺大限是六十岁,女演员是三十五岁,谁都不能打破这个桎梏,成龙 也不行。
这个世界能接受一个老头子上蹦下跳,可他自己接受不了,我们必须要面对一个现实,那就是成龙老了!我们一起陪着成龙变老。
成龙出生在1954年,那一年朝鲜战争才打完一年,第二年才开始军队授衔,按照现在退休制度,成龙已经退休两年了,他67岁了,再过六年,就该考虑“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的问题了。
成龙从1978年的《醉拳》开始,诙谐功夫让他开始尝到大红的滋味。电影风格一直坚持“诙谐功夫”“老少咸宜”的特点,中途偶尔改换风格尝试,比如《重案组》《玻璃樽》《英伦对决》等 ,剩下的电影都是按照这个风格,这个风格一看就是四十年,就是一道菜连吃三年看了都会烦,而这个风格却是一干就是四十年。
现在成龙出新作品,不用看,闭着眼睛听电影名都知道是啥风格 !
成龙最出名的招牌是什么?
第一、在非特效时代,不用替身亲自搏命
第二、功夫喜剧,老少咸宜。
亲自上阵,肉身搏命,自己动作电影,开创了跑酷这个运动类别,成龙当年太强大了,就没有他不敢跳的楼,最后要从天上往下跳,身上不知道摔了多少根骨头。
可是动作电影到了1999年,发生了一个巨大的改变,《黑客帝国》请袁和平去好莱坞担任动作指导,并且给袁和平四个月时间训练演员,《黑客帝国》快速升级了好莱坞的动作电影拍摄方法。
好莱坞开始重视动作指导这个行业,以前好莱坞动作指导是不会参与镜头设计的,就是帮助设计动作。而香港动作指导,直接干着一半导演的活,就是从动作开始,到现场拍摄,镜头设计,全程参与。
《黑客帝国》让大家看到真香,然后《霹雳娇娃》就是直接照抄,然后票房大卖。大量香港动作指导进入美国,紧接着又培养了大量美国本土动作指导,比如《极速追杀》的导演。
好莱坞拿去了香港的动作指导,又开始结合电脑特效,也是拳拳到肉,甚至电影里一拳下去能直接看到打飞的骨头渣子,演员在各种惊险环境下犹如亲自上阵,电影进入新的动作时代了。
成龙的那些看点虽然很真,但是视觉上已经不如那些新电影了。
同时成龙老了,老到要掉威亚用替身了,因为成龙打不动了,成龙从《玻璃樽》开始公开讲自己使用威亚,威亚这个东西香港用了几十年,但是就好像和成龙无关,可是时间把威亚和成龙连在一起。
成龙1999年进入好莱坞开始拍摄《尖峰时刻》和《上海正午》都是一贯的风格,动作诙谐喜剧,老少咸宜,成龙在好莱坞坚持了四年,可惜那时候的好莱坞依然不给华人太多机会,成龙坚持的功夫诙谐喜剧,好莱坞没有太多支持,成龙回到香港,开始好莱坞、香港、大陆三地市场兼顾。
进入好莱坞成龙选片就是功夫诙谐喜剧,这个让他成功风格,也开始让观众疲劳,老观众很少看成龙的新片了,因为太疲倦了 ,老中青少四代都是看着成龙长大的,市场进入多元竞争的时代,成龙却没有变化。
反观好莱坞,却开始发扬光大成龙的招牌,就是亲身上阵,新《007》系列,《碟中谍》系列,把成龙精髓学到极致,并且超越了成龙之前的成就。汤姆克鲁斯每一次亲身上阵,都是娱乐版头条。
在好莱坞票房巨星群体,有个十年宿命论,那就是每十年,观众会厌倦票房巨星的表演风格,巨星就要开始谋求转型,没转过来,就直接岔气变二流。
阿尔.帕西诺从《教父》开始爆红,到了八十年中期,因为黑帮形象固定,票房频频失利,于是转站话剧舞台,后来凭借《闻香识女人》顺利转型。
威尔.史密斯从1997年的《黑衣人》开始成为科幻电影票房巨星,号称夏日科幻甜点,每年的暑期档,他的科幻片都是暑期档最期待的电影,到2007年他开始谋求转型于是《当幸福来敲门》诞生,可惜转型之路并不顺,从2008年到现在,再也没有当年那些现象级大片诞生,连李安都在威皇这里沉底。
施瓦辛格也是,史泰龙也是,布鲁斯.威利斯也是,梅尔.吉布森也是,票房巨星们都是十年一转型,只有成龙,稍微一转型,马上回到原来的路径上。
而成龙好久没有突破了,好久没有成龙亲自上阵危险镜头的新闻了,他老了。他不是摩根.弗里曼这些前年老配角,可以一直形象演到死,他是主角,还是票房巨星,票房巨星有太多枷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