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现处女作:将亲妈扫地出门,但这儿子一点不“绝情”

时间:2020-08-27 23:40:10
作者|电影夫人(头条号签约作者)2012年上映的国产片《万箭穿心》,真的很“魔幻”。投资400万,妥妥的小成本制作,可票房更低,只有265万。但口碑杠杠滴,获奖很多,目前豆瓣评分高达8.6,足见大家对
  • 剧情片家庭 剧情
    90年代的武汉,一个普通家庭里丈夫马学武(焦刚饰)是一家国企的厂办主任,妻子李宝莉(颜丙燕饰)是汉正街的一名…

2012年上映的国产片《万箭穿心》,真的很“魔幻”。

投资400万,妥妥的小成本制作,可票房更低,只有265万。

但口碑杠杠滴,获奖很多,目前豆瓣评分高达8.6,足见大家对它的喜爱。

关于这部电影中几个角色的话题,总能引起人们的热议。

比如女主李宝莉,有人恨透了她的暴脾气,觉得她就是刀子嘴,刀子心。

是她肆意伤害丈夫的自尊,导致老公出轨,之后遭遇降职下岗,直到自杀。

结尾她被养育了18年的儿子赶出家门,根本上是她自作自受,咎由自取。

但也有许多人认为,李宝莉在丈夫死后,一个人顽强地支撑起了整个家庭。

她性格是火爆了点,不过很有责任意识,辛辛苦苦赚钱供儿子考上了大学,令人钦佩。

对于丈夫马学武,看法也非常不一致,有骂他太懦弱,不该出轨更不该自杀的。

那完全不是一个男人该有的担当,他的死压根就不值得同情。

有人却说,农村出身的马学武,靠自己的文凭和努力,一步步升到厂办主任,他是有能力的。

从出轨到自杀,每一次都是被妻子李宝莉逼迫才做出的选择。

这两位人物也确实复杂,夫人已写了两篇文章详细探讨过:

《万箭穿心》:让男人失去了自尊,女人的日子能好过吗?

《万箭穿心》:女人拎不清这2点,婚姻会输的很惨

今天要说的是儿子小宝。

影片最后,他把养育自己18年的亲妈赶出了家门,这让观众在感情上特别唏嘘不已。那么问题来了:

小宝是不是绝情得过分了?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背后的真实动因究竟是什么?

作为李现 的大银幕处女作,如今一些朋友关注这部老片,就因为他饰演了长大以后的小宝。

2011年,李现参与拍摄王竞导演的《万箭穿心》时,20岁的他还在北京电影学院读书。

那时,他可是个180斤的小胖子,与如今的健美身材反差很大。

好了,下面夫人将进入正题。

在影片的前三分之二,本就是配角的小宝,是一个比较隐形的角色。

面对家庭的矛盾纠纷,他只能躲在角落看,没法真正参与进来,更像是个旁观者,和偷窥者。

然而,小宝目之所及,不是好看的动画片或者电视剧,而是亲生父母长期的“不和”、冷战。

话说丈夫马学武出身农村,有大专文凭。

当初看上卖菜人家的姑娘李宝莉,是因为她年轻时漂亮的脸蛋,最主要是有城市户口。

李宝莉在众多追求者中选马学武,是认准他的“高学历”(90年代)。

加上马学武在丈母娘跟前的发誓,称将会好好对她的缘故。

就这样,两个人在“不谈”感情,却又自取所需,非常现实地考虑问题的基础上,结婚了。

他们没有在时光里缔造幸福,相反,把日子过成了一地鸡毛。

妻子性格强势、火爆,文化水平低,丈夫内敛文弱,是知识分子。

两人在性格和文化素养方面反差大,能聊的东西太有限了。

李宝莉因着自己的漂亮和城市户口,一味强势、火爆地对待丈夫,不顾及他的自尊。

本就文弱的马学武只能越来越话少,家庭环境的压抑气氛,侵害着每个人的心灵。

大人的生活圈毕竟比较广,心理承受力也相对弱,但孩子怎么办呢?

对于一直在作却不自知的妈妈,她是心有怨恨却不敢言,只能畏惧她。

换句话说,小宝自小就和爸爸亲,至少爸爸是温和的,且能耐心地陪他写作业。

而且有一点非常重要,李宝莉对丈夫的恶言恶语,霸道蛮横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小宝对妈妈的认知。

直白点讲,他完全是和爸爸站在一起的,这在影片中有多处体现。

开头的搬家戏,小宝坐床边收拾东西,他爸爸走过去摸他的头,笑着关心他。

两人写作业时,李宝莉推开门,小宝直接吼起来,马学武在妻子走后才转头。

而当时和过后,他都没有批评教育儿子,不应该对妈妈那么凶。

可见,丈夫对妻子的暴脾气早已受够了,他没有能力反抗,也没有智慧去沟通。

只得将对妻子的隐忍压抑,憋在心里冷处理,这种扭曲的夫妻关系直接导致了母子关系的畸形。

小宝对妈妈无比厌恶,越长大越不讲礼貌,爸爸没有去纠正,妈妈也未意识到问题之所在。

都说父母是原件,家庭是复印机,孩子是复印件。

这对无比别扭的父母,营造了气氛压抑的家庭氛围,然后复印出内心阴郁的孩子。

这是9岁之前的小宝,早早地失去了一个孩子该有的单纯快乐,却变得郁郁寡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片中的他们丝毫不知:

自己给了小宝幼小的心灵哪些不该承受的生命之重,这些东西将反过来侵蚀家庭的大厦。

不堪忍受妻子无端伤害其自尊的马学武,在搬完家的当天晚上提出离婚,但没有得到同意。

他当即拿着毯子和枕头去睡了沙发,李宝莉也未去深究,两人似乎默认了这种“没有”杀伤力的冷战。

期间马学武出轨,愚蠢的李宝莉以卖淫嫖娼的名义报警,导致丈夫降职进了车间。

之后老母亲来找他,妻子又不给好脸色,马学武内心濒临崩溃。

紧接着收到下岗通知,和情人再次约会,被称其不怎么懂女人。

脆弱的马学武熬不住了,他选择跳江自杀,遗书中没有给妻子留一个字。

失去了爸爸的小宝,不可能原谅母亲,在葬礼上他就大喊着要妈妈赔他爸爸。

事实很明显,马学武的自杀,李宝莉是间接因素,并非要负全部责任。

但小宝不会这么想,他只单纯认为是妈妈害死了爸爸。

顽强坚韧的李宝莉担起了养家的重任,扁担行当繁重的体力活耗尽了她的心力。

本就和儿子不亲的李宝莉更加失去了和儿子亲近沟通的机会。

小宝将对爸爸的情感依赖转移到了奶奶身上,因为奶奶疼他,也有能力指导她学习。

而且,她与爸爸的死无关,尚为孩子的他无法和妈妈亲近,就只能依靠奶奶。

无知的李宝莉此时还未醒悟,小宝对她的成见不但没有减少,而且更加严重。

之前是对爸爸不好,后来又害死了爸爸,所以他对妈妈只有恨,没有爱,也不可能有爱。

可是,李宝莉不以为然,她总觉得孩子长大了会理解她。

事实上,她和儿子的交集越来越少,情感上的鸿沟则越来越大。

忙于赚钱养家,又没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她根本没有能力和小宝产生良性互动。

更可悲的是,她将未来过上美好日子的希望寄托在小宝身上,以为他考上大学,一切就好了。

小宝的心结,他对爸爸的怀念,对妈妈的怀恨,始终没有解开。

这一阶段和小宝最亲近的奶奶,她对儿媳李宝莉的态度,以及两人之间的关系,又进一步影响了小宝对妈妈的认知。

实际上不仅没有变化,而且还严重了,妈妈是害死爸爸的人,他心底只有这个。

奶奶和妈妈表面上也算和气,毕竟李宝莉在拼尽全力养家,儿子的死也不全怪她。

但是小宝对妈妈的态度,奶奶并没有积极去纠正,这和当初马学武一样。

他们都默认和纵容小宝,甚至无形中将自己对李宝莉的看法,无意中感染到小宝。

小宝从小对母亲的厌恶,此时因父亲的自杀,升级为了仇恨,且愈演愈烈。

李宝莉没有时间和能力矫正,奶奶也没有加以引导。

根源还是李宝莉自己,她就像一根不断射出的利箭,深深地伤害了家人。

所以,没有人心疼她的养家之苦,只记得她的不好。

可怕的是这个不好,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

小宝成了高考状元,他的翅膀是真的长硬了。

在庆贺家宴上,父亲的遗像被郑重请出,放在了母亲身旁。

李宝莉笑着要敬酒,却被小宝警告,你有什么资格?

更为劲爆的事情是,他单方面宣布,喝完这杯酒,就和妈妈断绝关系!

李宝莉哪里能接得住,屋顶天台上的对质,是她最后的火爆。

原本想扭转儿子的认知,没想到小宝振振有词,称他找过父亲当年的情人对证过。

气急败坏又哑口无言的李宝莉冲下楼道,在江边独坐了一夜。

一群肆意欢快的中学生深深感染了她,她也终于顿悟,是自己的过错,让小宝的童年蒙上了一层阴影。

她主动放弃了法律意义上的权利,成全了道德的补偿。

这点也再次证明,李宝莉并非坏女人。

如此悲催的结尾,让许多人对她多了点同情。

反过来,他们开始指控起小宝,一个不知感恩,不辨是非的白眼狼。

事情果真是这样吗?

夫人在前文已详细说明了,归结为两点:

1、异常的夫妻关系严重影响了小宝的心灵,他的心里只有爸爸没有妈妈;

2、父亲死后他又将情感的依赖转向了奶奶,对妈妈的怀恨心结愈演愈烈。

最终促使他做出将妈妈扫地出门决定的导火线,是一起“意外”事件。

李宝莉在儿子高考前夕,没有出去做活,想呆在家里做点好吃的并陪伴他。

但奶奶觉得她在家碍事,李宝莉无处去,就跑到了老相好建建的住处。

恰好奶奶生病住院,小宝找到妈妈,他看见她在为一个男人擦洗身子。

内心的愤恨爆发了,由于口出恶言,被本就是街头混混的建建一顿打。

虽然机智的李宝莉制止了冲突,建建也给了她面子,但小宝的心结变成了死结。

妈妈的行为,无疑是她“害死”爸爸后对他又一次伤害,这是他完全不能容忍的。

在他看来,根本就是妈妈不爱爸爸的又一重明证。

打小就和爸爸亲,对妈妈充满了成见并怀恨在心。

因这次的“意外”事件,小宝的认知更加固化了。

所以,对他来说,将妈妈扫地出门,是其认知的必然选择。

有人气不过,觉得小宝始终是个孩子,看不到妈妈为他做的一切。

实际上,没有办法,在他思想还没有成熟时,其态度已经形成了。

而在他压抑,痛苦成长的过程中,妈妈又夺走了他最亲的爸爸。

并且她和建建在一起的“暧昧”场景,也被她撞见了。

还是在高考的前天晚上,在奶奶生病住院时。

他的情感天平终于到了失衡的巅峰,断绝母子关系势在必然。

所谓妈妈十年的辛苦,不过是她“理所当然”地赎罪,即补偿“害死”父亲的应有之举。

小宝理性上承认苦劳,但他不会感恩,无论嘴上还是心底。

因此,在小宝的逻辑,将亲妈妈扫地出门的做法,无关乎“绝情”。

《万箭穿心》的两大悲剧,丈夫跳江自杀,妻子被亲儿子赶出家门。

前者是因,或者为果,这一家人,无不是悲剧。

进入大学,进入社会以后的小宝,又会怎样呢?

细思极恐。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作者简介:@电影夫人,独立影评人,头条号签约作者。写影视,也写娱乐圈的爱恨情仇。

--== 选择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