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筹备:一个十年的构思
构思了十年,前製用了六年,拍摄期花了三年,后製剪辑再耗费一年──这并非是好莱坞史诗特效大片《魔戒》或《阿凡达》等级的工期,而是暱称「墨镜王」的王家卫导演,生涯第一部电视剧、30 集的《繁花》所耗费的时间。这漫长的时光里,一切皆是为了将上海风情的绚丽重现,如同重织时光的巧妙织锦。
改编难度:小说细节与叙事多线的融合
《繁花》源自上海作家金宇澄 的同名话本小说,充满了白话对话和细致描述。双时间线、三位主角的多重并列叙事使得影视改编难度倍增。王导在2014年阅读小说后,将其视为上海风情三部曲的续篇,构想了影视化的可能性。为呈现小说和王导的想象中的旧上海,他找来两度入围上海电视节最佳编剧的秦雯,进行改编工作。这不仅是对小说的忠实还原,更是对上海这座城市历史的致敬。
前期成本:三亿人民币的投入
从2014年构思到2020年正式立项,《繁花》前期筹备耗费超过三亿人民币,其中包括田调、试拍、製景等费用。全剧卡司近三百人,其中八成必须符合王导的基本要求「出身上海、会说上海话」。选角工作成为一道门槛,但最大的难关是正式开拍后的拍摄期。
拍摄耗时:三年的艰辛奋斗
一般40集电视剧的拍摄期通常在三到四个月,而《繁花》整整花了三年,包括前期试拍、后期补拍。这对演员和剧组工作人员都是漫长的考验。男主角胡歌 在受访时吐露,在后期时几乎是半崩溃状态。然而,六十多岁的王导依旧精力充沛,为了心中的作品,坚持不懈,展现了导演的专业精神。
影视创新:从大银幕到小萤幕的转变
《繁花》不仅是一部突破传统的电视剧,也是王导将大银幕美学成功移转到小萤幕的创新尝试。跨足电视界的导演常常遭遇画面尺寸挤压的窘境,但王导为后继者铺平了一条坦途。尽管形式上存在一些暧昧,但华语小萤幕剧集的影像水準大幅提升。这场美学革命为业界带来了新的审美概念,成为更多主创勇于尝试的仿效目标。
电视剧商业化:小萤幕上的创作者表达
相较于电影,电视剧更注重商业性。然而,《繁花》的出现为小萤幕上的通俗剧集赋予了作者自我表达的机会,摆脱了单一市场、观众和商业目的的束缚。这种创新提高了电视观众的审美边界,让主创们看到了一种新的可能性,不再受限于流量和投报率。然而,这样的创新也伴随着风险,观众的耐受度将是未来市场风向的关键。
大上海的再现:时代记忆与旧中带新
《繁花》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将大银幕美学转化为小萤幕,更在于紧密连接地气与时代记忆。通过地道的上海话、生动的上海弄堂日常、时代风潮和商战,影片再现了上海的繁华。这座城市充满机会,处处皆是梦想的起点。《繁花》通过写实元素、道地的上海文化,将这个旧上海完整呈现在观众面前。
结语: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的经典之作
《繁花》的成功突破了小萤幕在叙事手法和表现形式上的限制,兼具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成为一部经典之作。王导通过深入挖掘细节,融入现代审美和艺术技巧,成功展现了旧时代感与创新生命力的完美结合。这部作品不仅是一段时代的共同记忆,更是对上海这座城市独特魅力和时代变迁的文化影响的重新展现。王导用《繁花》打开了一扇新的艺术之门,为电视剧的发展带来了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