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身曲艺世家的我,自小就是从园子里长起来的,定场诗在我脑子里的留下的印记比《一分钱之歌》深刻。老辈儿人嘴里“十样杂耍”就是江湖道,是下九流的行当,是个“大染缸”学不了好,不希望后辈“端”这碗饭。不过我从小就喜欢听相声,别的同学都在听四大天王,而我听的却是侯宝林、侯宝林。但等慢慢长大之后我却发现这相声怎么越来越不可乐了呢……
东北风可劲儿刮,大江南北笑哈哈
当小品盛行春晚之后,相声仿佛一时间变的“很不受待见”,而园子里的先生们也像霜打的茄子一样,每天就为了10块钱“杵头子(出场费)”上台晃一圈草草收场,因为台下的老观众们等着看的是后面的大鼓。都是演员,台下观众给女演员可劲上花篮儿的场面,“垫场”的相声演员能像没事人一样吗……,也就是在这个“不死不活”岁月里,一个天津的臭说相声的演员,怀揣“舍得一身寡敢把村长拉下马”的雄心壮志来到了皇城脚下,想着靠着给人家当“那啥”混进主流相声圈,有朝一日也能靠着“弘扬正气催人泪下”的相声在正规团体得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有一份稳定的工资。相信说到这了列位应该知道这是哪位了吧……

郭德纲,德云社,正是这个不被主流相声群体接受的“败类”,成就相声的当代崛起,成就一门传统艺术的再度辉煌,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郭德纲和德云社,也许想听相声只能从“资料库”中才能挖掘出来……
早成者未必有成,晚达者未必不达
关于郭德纲成名前的故事,心酸的,龌龊的,成名后的轶事,阳光的,下作的,光网络上以文字形势展现的已经可以排着围绕北京六环大几百圈,就更别提市面上流传的那些“嘴抄本”(一种由‘手抄本’进化而来的瞎话艺术形式),反正一个人的功过是非,黑白曲直自有后人评说,或者还是由当事人自己给您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吧..

世人慌慌张张,不过图碎银几两,偏偏这碎银几两,能解世间万种慌张”
在这个为五斗米折腰的现实社会中,我觉得郭德纲其实就是一种“态度”一种持之以恒换来的厚积薄发的生活态度。
郭德纲也是一种“精神”,一种在逆境中“蒸不熟煮不烂”的铜豌豆精神
郭德纲又是一种“主义”,一种一路走来只要活着就必要“嫉恶如仇”的现实主义。
人生没有什么是必然的,也没有什么是因果的,想这么多干嘛呢,活在当下,成全快乐,你也许就是下一个过得刚好的人

《过得刚好》是郭德纲用自己独有的幽默方式,以嬉笑怒骂般妙语片章,向大家诠释了其人生前半段的荣辱沉浮,生活历程的自传。《过得刚好》原本取名叫《人在江湖》,他的解释是这样的:“江湖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缩。忠孝仁义,天地君亲师都属于江湖气,聪明莫过帝王,伶俐莫过江湖。养家不可治气,治气不必养家。心有波涛面含春色,此为江湖。江湖子弟,拿得起来放得下,更应守江湖道义。”
书中老郭从自己的角度将大家知道的,不知道的,一知半解的种种段子,呈现给了世人。人生若能过得刚好,那才是最无悔无憾自安然。
